米乐·(中国)手机网页版

19

2010-04

白衣战士的“感恩、责任、奉献”

新闻来源:中铁四局四公司浏览次数:日期:2010-04-19

    春节前夕,为了响应中铁四局四公司关于开展“感恩、责任、奉献”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号召,第四医院在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和家属集体观看了著名人力资源培训师、感恩教育专家李强主讲的《感恩》视频。主讲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许多生动感人的事例,将人类关于“感恩”这一普适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把生活中的感恩更深层次的引进每个人的心中,从而激发起人们感恩父母、感恩企业、感恩社会的热情。

    李强的名言“人类因感恩而伟大,世界因感恩而美丽,感恩是爱的延续,爱是生命的动力”更是让受听者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感恩”是一种准则、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心存感恩,就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让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会永远充满自信和活力。知道感恩的人,就会敢担责任、乐于奉献。可以说,“感恩、责任、奉献”无处不在,下面就讲几个发生在第四医院白衣战士身上的小故事。

 

                      一、艰辛但充满温暖的回家之路

    2004年8月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合肥市七里塘派出所两位干警将一名流浪女送到第四医院。干警介绍,该女在外随处游荡,行为怪异,衣着肮脏,动辄抢吃路边摊点的食物,无法与人交流。民警怀疑其为“智障女”。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医院决定:无条件收留,免费为其诊治,让“智障女”入住条件最好的精神三科。

  这位没有亲人陪伴的特殊患者衣衫褴褛,臭味难闻,瘦得皮包骨头,全身多处烫伤,躲在治疗室一角瑟瑟不已。我们的护士来到她的身边,像大姐姐一样稳定她的情绪,领着她理发、洗澡,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院领导组织精神科专家对她进行会诊。经过详细检查,诊断该患者为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经过精心的医治护理,该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为问出其真实姓名和家庭地址,着实让医护人员费了不少劲。经过无数次“交流”、“钻研”后,才揣摩出她名叫“李腊梅”,可其余的还是一无所知。医院一方面为她治疗,一方面邀请新闻媒体帮忙寻找其亲人。第四公安分处的干警们也不放过任何线索,积极多方联系查找,但一直杳无音信。

    入院两年来,医院为她免费提供了基本生活所需和治疗费用共两万多元。这位特殊的病人没有亲人和朋友来探望,医院就成了她的家。逢年过节,医护人员都和她聊天,送上美味可口的饭菜。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怀、亲人般的温暖和爱心,终于换回了李腊梅的一丝记忆,能与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恢复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凭着她不太清晰的表述,医院终于找到了她的家乡。2006年6月15日,第四公安分处与李腊梅家乡派出所、村委会联系上了。经过核实身份、联系民政部门,6月26日,李腊梅终于迎来了返乡的这一天。

    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返乡之路——饱含着一个“智障女”的辛酸、痛苦和泪水;充满着白衣战士的爱心、责任、真情和温暖。

                          二、家访,竟付出“血”的代价

    您是否听说过,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家访,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吗?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家住安纺的贺某,患酒精性精神障碍,饮酒后易发躁狂,不是摔东西就是打骂人。2005年盛夏的一天中午1点多,贺某在家旧病复发,偷偷喝酒后见人就打,他的家属赶快给中铁四局第四医院精神一科许喜顺副主任打电话“救驾”。

    许主任接到电话,立即和另两位同事赶往病人家中。等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到达贺某家时,贺家已是一片狼迹:窗玻璃砸碎、桌子掀翻、地上到处是破碎的碗片。家里人被吓得在远处躲着焦急流泪却无可奈何。再看病人,只见贺某双眼通红、手里拎着一只板凳在乱舞,象是在向大家示威。“久经沙场”的许主任一边安慰病人家属不要着急,一边用平静的语言劝说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趁着病人舞着的板凳腿放下的一刹那,许主任带着同事一道冲上去夺下板凳,可就在同时,躁狂的病人一抬手,板凳腿磕在了许主任的手臂上,划出了一道伤口,顿时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和大家一道将病人稳住,注射镇静药,清洗掉病人的污物,帮家属收拾好打乱的房间,待病人完全稳定、熟睡后才离开去包扎受伤的伤口。

     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缩影,类似场面还有很多。精神科病人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家访、上门服务和指导用药成了我们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因此家访时被打、受伤的事时有发生。可贵的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没有畏惧,用爱心、真心和医术去感动、去医治了一个个饱受精神折磨的患者。精神科医护人员常常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当看到各式各样的精神病人心灵恢复健康重返人生舞台、开始新生活时,我们感到的是无比欣慰,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受点委屈又能算什么呢?”这就是第四医院白衣战士的共同心声!

                          三、万元献爱心,患难见真情

    董奇恩是第四医院外科大夫。中学毕业后当过知青,十几岁就经历过独自生活的磨练和上山下乡的洗礼。1983年从安医毕业后来到中铁四局从事医疗卫生工作,20多年他一直抱着“服务企业、服务患者”的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家属和病员服务。其为人朴实、待人诚恳,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董主任家里条件不太好,80多岁的老母几年前因乳腺癌动手术,至今生活起居都不方便。老董几年前抱养了一弃婴,现在小孩还在上小学。自己省吃俭用,生活非常朴素,平时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一台电脑也伴随了他多年,同事们几次都跟他开玩笑地说:“董主任,你那辆老爷车和破电脑早该换了哦”,可他每次都笑笑摆摆手,说凑和凑和能用就算了,一直到现在也舍不得换新的。大家都开玩笑地说他太“抠门”了。

    就是这样一位“抠门”的人,在大事上可不含糊,2008年他为地震灾区慷慨解囊、奉献了万元爱心!2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董主任看到地震灾区的惨烈现场,以及受伤人员妻离子散、无家可归的困难境地,他毫不犹豫拿出了平时积攒下来的壹万元,向地震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万元,对于收入水平高、条件好的个人或家庭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于象董主任这样身处企业医院,收入不高,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人来说,一次捐款一万元实在是难能可贵!大家都被董主任这种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感动了,在捐款现场,有的小护士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地震无情,人间有情”。从董主任身上,我们看到了华夏儿女团结友爱的人间真情,读到了互帮互助的爱心篇章!

    2009年,董奇恩主任因情系灾区、慷慨解囊一万元、收养女婴、孝老爱亲从而光荣当选2009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受到了表彰。荣誉面前,董主任仍然非常谦逊,常常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孝老爱亲、感恩父母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后,如果有需要的时候,我还会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份爱心的”。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医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片片真情。

                      四、心的呼唤,爱的奉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随后全国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抗震救灾巨浪。地震致使灾区人民的心灵遭受重创,不对灾区群众尤其是受灾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些人将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以及生活适应困难等各种心理问题。抱着以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献一份爱、出一份力,尽一份职责的信念,第四医院精神科王季先医生冒着余震危险,积极报名,参加了赴四川灾区心理援助志愿队,毅然奔赴地震重灾区绵竹市。

    安置点的条件非常艰苦,帐篷里没有电,下雨天潮湿,天晴时里面温度达到40-50度,志愿队员和许多受灾群众一样没有床,只能睡在地上。在恶劣的条件下,志愿队员走访帐篷,和老乡建立关系,听他们倾诉、帮助宣泄情绪,排查重点、关注对象、了解情况,小组讨论、个案辅导、团体心理咨询等等。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有针对性地对灾民开展了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重点是进行了儿童心理援助与干预,帮助灾区孩子们平复心情、抚慰心理创伤,帮助他们自我调节,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坚强地直面生活。。

    心的抚慰和心理干预作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的一部分,功不可没。王季先医生冒着余震危险,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用爱心、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自己,为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我院争得了荣誉。这不也是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吗?

 

    “感恩、责任、奉献”自古有之,是人类的一个普适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只是在新时代、新时期,我们的企业、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感恩之心、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人。通过第四医院白衣战士的几个故事,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我们的身边、家庭、企业和生活中,这样的人普遍存在,是他们所拥有的“感恩、责任、奉献”精神让人类充满了爱、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公司第三届企业文化节